关于工业镜头参数详解

分享:

2024/12/20

作者:adminBOSS

工业镜头的这些参数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实际选型与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工业生产的具体需求、环境条件、成本预算等多方面因素,精心挑选适配的镜头,才能搭建出高效、精准的工业视觉系统

 

 

一、焦距(Focal Length)

  1. 定义:焦距是指从镜头的光学中心到成像平面的距离,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它决定了镜头对物体的放大倍数和视角范围。

  2. 影响

    • 短焦距镜头(如广角镜头,焦距一般小于 35mm)具有较大的视角,能够拍摄到更广阔的场景,但物体在图像中的相对尺寸较小,适用于监控大面积的生产线、仓库等场景,可一次性捕捉多个目标物体。

    • 长焦距镜头(如望远镜头,焦距大于 70mm)视角较窄,能将远处的物体拉近并放大,使目标物体在图像中占据较大比例,常用于对微小或远距离物体进行高精度检测、测量,如电子芯片引脚检测、远距离的工件瑕疵识别。

    • 中等焦距镜头(35mm - 70mm)则在视角与放大倍数之间取得一定平衡,通用性相对较强,适合多种常规工业检测任务。

 

二、光圈(Aperture)

 

  1. 定义:光圈是镜头内部控制光线通过量的装置,通常用 F 值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F = 镜头焦距 ÷ 光孔直径。例如,F2.8 表示光圈相对较大,允许较多光线通过;F16 则光圈较小,光线通过量少。

  2. 影响

    • 光圈大小直接影响图像的亮度。在光线较暗的工业环境中,如夜间的户外设备巡检、光线微弱的室内精密装配车间,需要较大光圈(较小 F 值)来增加进光量,以保证图像清晰明亮,避免因光线不足导致图像噪点增多、细节丢失。

    • 光圈还会影响景深。景深是指在成像平面上,能够保持清晰成像的前后物体的距离范围。大光圈(小 F 值)时景深较浅,只有聚焦平面附近的物体清晰,背景和前景虚化明显,这种特性可用于突出被检测物体的主体细节,如对电路板上特定芯片的微距拍摄检测;小光圈(大 F 值)则景深较大,能使从较近到较远的一段范围内的物体都相对清晰,适用于需要同时看清前后不同距离物体的场景,如对多层堆叠产品的整体外观检测。

 

三、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

 

  1. 定义:视场角是指镜头能够覆盖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角度范围,通常以度(°)为单位。它与镜头焦距、成像传感器尺寸密切相关。

  2. 影响

    • 对于给定的成像传感器尺寸,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在设计工业视觉系统时,需要根据被检测物体的大小以及工作距离(镜头到物体的距离)来选择合适视场角的镜头。例如,检测大型汽车车身表面的喷漆质量,就需要广角镜头提供较大视场角,以确保一次拍摄能覆盖车身的大部分区域;而对于手表内部微小零件的检测,窄视场角的长焦镜头能聚焦于零件细节,满足高精度检测需求。

    • 不同形状的传感器(如矩形、方形),其水平视场角和垂直视场角的计算方式略有差异,需要综合考虑传感器规格与实际检测要求,确保镜头视场角与目标物体适配,避免出现图像边缘部分物体缺失或变形的情况。

 

四、分辨率(Resolution)

 

  1. 定义:镜头的分辨率指其能够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通常用每毫米线对数(lp/mm)来衡量。它反映了镜头在成像过程中对微小细节的还原程度。

  2. 影响

    • 高分辨率镜头能够捕捉到更细微的物体特征,如电子产品表面的微小划痕、精密机械零件的细微纹理等,这对于高精度的工业检测至关重要。在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等行业,对镜头分辨率要求极高,因为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产品失效。

    • 镜头分辨率需要与成像传感器的分辨率相匹配。如果镜头分辨率过低,即使传感器性能优异,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捕捉细节的能力;反之,若镜头分辨率过高而传感器跟不上,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可能引入不必要的噪声,影响图像质量。一般而言,两者应协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成像效果。

 

五、景深(Depth of Field,DOF)

 

  1. 定义:前文已有提及,景深是指在像平面上获得清晰图像的被摄物体前后的距离范围。它受镜头焦距、光圈大小、物距等因素共同影响。

  2. 影响

    • 在工业检测中,合理控制景深非常关键。例如,对具有一定厚度的机械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时,如果景深不足,可能导致零件前后表面部分区域模糊,测量数据不准确;而对于多层电路板的焊点检测,适当的景深能确保不同层的焊点都清晰成像,便于快速发现虚焊、漏焊等缺陷。

    • 通过调整焦距、光圈和物距等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扩大或缩小景深。当需要突出某个特定平面的物体细节时,利用浅景深;若要兼顾一定范围内不同深度的物体清晰度,则要利用大景深,这为复杂工业场景下的多样化检测任务提供了灵活的成像方案。

 

六、工作距离(Working Distance,WD)

 

  1. 定义:工作距离是指镜头前端到被检测物体表面的距离。它是实际安装使用镜头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参数之一。

  2. 影响

    • 不同的工业检测场景对工作距离有不同要求。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由于空间布局和生产节奏的限制,可能需要镜头在一定的远距离下工作,以避免干涉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同时又要保证对产品清晰成像,此时就需选用合适焦距且工作距离满足条件的镜头,如对传送带上高速移动的瓶装饮料进行标签检测。

    • 对于一些高温、高压、强辐射或有化学污染风险的特殊工业环境,如钢铁冶炼车间、核设施检测区域,往往要求镜头工作距离尽可能远,以保护镜头免受恶劣环境损坏,同时通过远程成像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监测与分析。相反,在对微小物体进行微观检测时,如生物细胞观察、纳米材料研究,工作距离通常较近,需要借助专门的近摄镜头或微距镜头来满足短工作距离下的高倍放大成像需求。

 

七、畸变(Distortion)

 

  1. 定义:畸变是指由于镜头光学系统的设计、制造缺陷或光线传播特性等原因,导致图像与实际物体在形状上产生的偏差。常见的畸变类型有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

  2. 影响

    • 在工业视觉检测中,畸变会严重影响测量精度。例如,对精密机械零件的尺寸测量,如果图像存在畸变,测量得到的长度、角度等数据将与实际值有较大偏差,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却被误判为合格,引发质量问题。对于视觉引导的机器人抓取作业,畸变的图像可能使机器人定位不准确,无法精准抓取目标物体。

    • 为了减少畸变影响,一方面可选择光学性能优良、畸变矫正能力强的镜头;另一方面,在图像后期处理中,通过算法对畸变进行校正,还原物体真实形状,但这需要一定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工业场景下需谨慎权衡。

 

八、放大倍率(Magnification)

 

  1. 定义:放大倍率是指镜头成像后物体的尺寸与实际物体尺寸的比值。它直观反映了镜头对物体的放大效果,通常用于微距拍摄或对微小物体检测场景。

  2. 影响

    • 在电子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经常需要对微小物体进行观察、检测与操作。例如,在半导体芯片封装过程中,对芯片引脚的精细焊接质量检测,高放大倍率镜头能将微小的焊点放大,清晰呈现焊接缺陷,如虚焊、桥接等,帮助工人及时发现问题并返工;在细胞培养实验中,科研人员利用高倍放大镜头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为医学研究提供微观依据。不同放大倍率的镜头适用于不同尺度的微小物体检测任务,合理选择可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产品推荐

技术方案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信息感兴趣

免费咨询服务

让我们来帮助您找到适合您项目的解决方案!

公司地址

生产中心: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社区涌尾路68号

营销中心: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中集智谷产业园15栋

苏州办事处:苏州市工业园区唯新路60号启迪时尚科技城40栋

微信二维码

版权所有:东莞市普密斯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粤ICP备16046605号 技术支持:誉新源科技